「我們對其他人面容變化的理解部分來自於我們對自身表情的理解。這個公式化的表述沒有解決潛藏於一個事實中的神秘性,也就是我們能夠模仿一個表情。……我們是依靠肌肉條件(而非用視覺條件)來詮釋並編碼我們對同類生物的知覺的。」——E. H. 宮布利希
本書以197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「塔爾海默講壇」上三位重量級學者──宮布利希、霍赫伯格、布萊克──的講稿整理而成,由現象學家曼德爾鮑姆精心編選,主要討論藝術、知覺、現實之間的關係,即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共通性,其中涉及藝術如何再現或反映現實的問題,也涉及對藝術以及對──經由藝術再現的──現實如何感知等問題。
◆〈#面具與面容〉| 藝術史家 宮布利希(E. H. Gornbrich)
作者以他在《藝術與錯覺》中論述的有關漫畫的一個章節為基礎,形成演講稿〈面具與面容〉,核心問題是「我們如何感知生活和藝術中的相貌相像性?」,他搜集許多豐富多樣的例子,並羅列針對這一論題或相關論題的文獻範例,由此拓展到了對「相貌相似性」心理學理論的研究,最終得到對「移情理論」的認可。
◆〈#論事物與人的再現〉| 心理學家 霍赫伯格(Julian Hochberg)
作為第一位研究「人眼運動」的心理學家,霍赫伯格是視覺感知研究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領軍人物。文章中探討的主要問題是我們對繪畫中的人和事物如何感知。他透過四個原因試圖解析這個問題,他的解釋理論在兩個方面具有鮮明特色:一、它強調人們在視覺感知過程中的主觀性、目的性、選擇性;二、它肯定經驗和習得性的重要性。
◆〈#圖像如何再現〉| 哲學家 布萊克(Max Black)
前兩篇文章中的觀點是直接將繪畫或攝影看作是現實的再現物,布萊克則對此基本共識發出質疑,他提出了「是什麼讓那些『自然主義』的繪畫或照片成了對其主體的一個再現?」的問題。作為語言哲學家,他首先區分了「有原初場景」和「無原始初場景」的兩種繪畫,將前一種情形成為「描繪了一個主體(或原初場景)」,將後一種情形成為「展現了一個主體(或內容)」,進而將第二種情形列為重點討論對象,試圖尋找出構成「繪畫展現主體」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。
#藝術 #知覺 #現實